在囊泡病毒HvAV-3h毒株的流行致病规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17/10/28

通过对斯氏侧沟茧蜂和囊泡病毒HvAV-3h毒株的生活史循环的细致研究,结合寄生蜂对健康幼虫和感病幼虫的选择寄生性实验,发现健康寄生蜂能识别其自身或者同类是否已在宿主幼虫体内产卵,但一旦宿主幼虫感染了HvAV-3h,寄生蜂对其的识别判断能力几乎消失,导致寄生蜂会在已感病幼虫体内重复完成产卵行为而携毒,从而将病毒粒子传播至其它未感病的宿主幼虫体内。宿主幼虫感染HvAV-3h后表现出明显的“急性致病”、“慢性致死”特征,而其体内的寄生蜂卵亦受到相应影响,只有一部分能顺利完成生长发育。寄生蜂在HvAV-3h病毒感染的宿主体内发育经0-3 d时,病毒可导致蜂幼虫死亡,而当蜂幼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经4-6 d后,部分斯氏侧沟茧蜂幼虫能够不受病毒感染影响顺利发育出茧,携毒蜂、感病宿主体内发育出来的蜂、携毒蜂的子代蜂,除携毒蜂产卵量略低外,成虫的各项生物学指标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子代蜂并不携毒证明携毒行为不能垂直传播。

不同温度条件下,30℃时未携毒蜂对甜菜夜蛾种群的寄生率较高,35℃时携毒蜂对甜菜夜蛾种群传毒率较高;宿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被蜂寄生后发育变缓慢,体重分别在第34 d显著下降;宿主在3龄被蜂寄生后可发育至4龄,但不能发育至5龄;寄生蜂从感染病毒仅1 d2 d的供毒宿主处获毒的传毒率与从感染病毒10 d后的宿主开始直到感染病毒16 d后的宿主,传毒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蜂能够从感染病毒3-9 d的供毒宿主上获毒,其中,从感染病毒7 d的供毒宿主上获毒的传毒效率最高;蜂的携毒持效时间与人工模拟针刺持效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持续携带病毒4 d,但感病、不感病宿主在携毒蜂寄生过的宿主中均有出现且不具有顺序性;根据宿主龄期适宜性设置寄生蜂对1-8 d的感病宿主的寄生偏向试验,结果表明蜂对于感染病毒1-5 d的宿主无选择偏向性,对于感染病毒6-8 d后的宿主有选择偏向性。 

最终,明确了斯氏侧沟茧蜂携带囊泡病毒为简单的机械传播,在整个系统循环中为完全携毒、不完全传毒、持续传播、病毒长久存在的一种协同关系,构建出了囊泡病毒的流行致病模式图,该成果为基于生态调控技术应用囊泡病毒寄生蜂害虫幼虫系统综合治理农林业重要害虫等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