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实验室研究内容和实验室建设目标一致性;在国内同行实验室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植保生物技术、病虫害生态调控、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生物安全与植物检疫4个主要研究方向。

1)植保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a植物病虫害诊断及种类的分子鉴定研究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对植物病虫害进行诊断和种类鉴定,其中以水稻褐鞘病的诊断和病原鉴定、南方水稻新病毒的诊断和病原分子鉴定,以及昆虫种类鉴定等为研究重点。

b抗病基因的克隆及利用 主要运用图位克隆技术,从水稻、柑橘、油菜、商陆等植物中克隆抗病基因,并对其进行转基因研究。

c作物与病原物的分子互作机理研究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作物与病原物的分子互作机理,从而阐明农作物抗病及病原物致病的分子机制。如稻瘟病广谱抗性的分子机理、水稻分裂素蛋白激酶BWMK1及其互作基因的作用机制,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遗传多样性、假病斑基因SPL11及其互作基因SPINs的抗病机制等。

方向带头人

植保生物技术的方向带头人为高必达教授(2014-2015年度)和袁哲明教授(2016年度)。高必达教授,19521月出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分子植物病理学,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专题、国家自然基金、湖南省科技厅、教育厅、长沙市科技局等各类课题多项。主编园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保生物技术等多部教材。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等奖各一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袁哲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信息学博士点领衔人。1996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修,2004年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后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2011年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早期主要从事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起主要从事复杂生物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论文26篇,一级学报论文42篇;SCI累计IF 35.2SCI他引26次,SCI他引累计IF 59.3。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指导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人次,校优论文6人次;获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3人次,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6人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次。

2)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a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研究  针对威胁我省主要农作物安全生产的病虫害,其生态调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方法及应用示范。

b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体系研究 根据作物与病原微生物、昆虫的互作原理,结合病虫害生态调控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研究无公害作物生产原理与技术,为我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

c寄生蜂分类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研究 寄生蜂特别是茧蜂是很多害虫重要天敌资源,在小腹茧蜂系统分类基础上挖掘和选择优势种类,如二化螟盘绒茧蜂、菜娥盘绒茧蜂、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等,进行规模化饲养、繁殖及释放,并保护和利用其自然种群控制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涉及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使小腹茧蜂这一重要寄生蜂类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向带头人

刘二明教授,男, 19598月出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编委,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相继于19827月、1988月、20017月分别在湖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植病方向)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微生物学》;硕士生的《分子微生物学》、《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博士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专题》、《微生物学研究进展专题》等。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水稻抗稻瘟病和稻曲病遗传与病菌变异及病害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菌核的休眠机制研究”、教育部“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休眠分子机制研究”、亦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型地理分布”和教育厅“水稻持久抗瘟品种湘资3150主效和微效基因定位”重点科研项目等,参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粮食作物基因对基因病害的抗病品种布局技术研究示范”、“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抗稻曲病转基因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的培育”等。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2项,获得专利3项,发表论文近100余篇。

3)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研究内容

a植物源农药的挖掘与利用 挖掘湖南杀虫植物资源前胡、芷兰、灰毛豆、湘西黑藤、辣蓼等有关资源植物,提取、分离、鉴定有效成分,开发除草剂的植物性安全剂、植物诱抗剂和植物源杀虫剂。

b生防菌种类的鉴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挖掘 主要利用细胞壁成分分析、血清学鉴定法、核酸技术等开展对卵菌、真菌和病毒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生防微生物进行种类鉴定;开展微生物诱变育种,获得高产、高活性菌株;运用多种色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分离、鉴定抗菌活性代谢产物后,开展相关应用研究。

方向带头人

黄国华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776月生,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省派科技特派员。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灾变机理及其综合治理研究,重点以蔬菜害虫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景观生态调控手段,凭借“囊泡病毒-媒介载体-宿主害虫”体系,构建菜田和谐微生态系统。分别在石河子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大阪府立大学(日本)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赴哈佛大学(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毕业回国工作以来,相继主持/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教改项目3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教改论文5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6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荣获中国昆虫学会青年科学技术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等奖项,参编出版颁布行业标准3个,先后获“优秀任课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4)生物安全与植物检疫的研究

研究内容

a外来入侵生物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针对豚草、福寿螺、松材线虫、稻水象甲、紫茎泽兰等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特性、快速检测和早期预警技术体系开展研究;探讨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与生态适应机制、成灾机理以及应急防治与持续控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湖南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提供技术指导。

b检疫对象的快速检测 研究检疫对象快速检测的分子基础、技术与方法,开发快速检测与野外监测的试剂盒。

方向带头人

戴良英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6月出生,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微生物学博士点与植物病理学博士点领衔人,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在农学领域一线从事植物与微生物分子互作研究以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30年。2005年遴选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和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证明拟南芥COI1ASK1形成蛋白复合体并调控植物育性;克隆COI1基因的负调控基因COS1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完成了水稻、大豆、番茄等主要农作物COI1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发现了COI1调控花色苷的作用位点。2004年开始和“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王国梁教授合作开展研究,在抗稻瘟病基因定位、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Pi49系统进化分析和利用、MAPK抗病信号传导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近年来主持重大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2项,7项已顺利结题。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个。在“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Virology”、 Plos ONE”、“中国科学” 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3年发表SCI论文16篇,影响因子合计52.3,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1作者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共计27.5
点击下载文件: